我们的社会处处存在着标准,而每个人都是一个标准件
如果把我们的社会当成一台正常运转的机器,那我们每个人其实就相当于这台机器的零件。机器要正常运转,除了尽量不让它出问题之外,还要保证它有足够备用的零件,以便能够随时更换。
这些备用零件从哪来呢?通过我们所接受的教育。
所以,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的目的,就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社会这台机器需要的样子。
换句话说,从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起,我们的未来就被规划好了,那就是成为一个备用的标准件。
这个过程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。
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,我们就经常听到周边有人说话,谈论的话题绝大多数都和标准有关,比如考试、考职称、求职、工资等等。因此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对标准的存在丝毫不觉得奇怪。
当我们进了学校之后,这种控制就加强了。我们被强制要求学习指定的几门课程,为了成绩,我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努力学习。这看上去很正常,但实际上就是因为如此,我们只能走教育机制指定给我们的道路,失去了很多可能性。
之前我们还有可能因为喜欢美食而成为美食家,喜欢旅游而成为旅行家,喜欢画画而成为画家,但因为要努力学习,保证不挂科,因此这些兴趣就只能放到一边了。
所以,学校在强制我们放弃自己的兴趣,丢掉个性,走他们规划好的成功之路。
因为站在学校的立场,发扬个性只会导致不确定性,管理起来很麻烦。安安稳稳地走学校规划好的路线不好吗?你好我大家好。
所以,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其实都是标准化体系的预料之中,只要你没有跳出标准化的窠臼,你的未来注定只是一个标准件,没有任何例外。